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7:12    次浏览
和股市的一片大热形成明显对比的,是2015年的第一个季末,银行理财市场一反常态地冷清。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惯有的“翘尾现象”没了,大量产品的收益率在5%-6%之间徘徊。业内人士估计,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成为常态,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再难有“心跳的感觉”。季末“翘尾”基本消失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,上周共有77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,平均预期收益为5.23%,其中有10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%(包含),占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1.8%。对比3月首周平均预期收益为5.22%的数据,可以发现临近月末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谓相当“平稳”,并没有因为季末的因素而出现飙升。相比2014年12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坐上“直升机”,6%甚至7%年化收益率的产品频频发售的热闹劲,今年第一季度末的银行理财市场显得相当冷静,不仅高收益率产品发行较少,市场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也保持平稳。值得关注的是,前几年投资者司空见惯的6%以上的高收益,目前看来已相当稀缺。这类产品主要出现在部分银行新推出的直销银行中,比如宁波银行直销银行就推出6.6%收益的产品,已经足以“藐视”其他银行了。以后的月末、季末、年末可能不再是“敏感期”今年第一季度出现的颇为蹊跷的银行理财季末效应消失,主要是当前资金面较为宽松,加上股市大热有关。本周二的公开市场上,央行持续开展的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为3.55%,较上期下行了10个基点,是3月初至今的第三次调降。临近季末、月末的敏感时刻,央行对于市场流动性的注入,也导致今年的季末不再“钱紧”。央行不到一个月内三次下调逆回购利率,可见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、释放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较为明显。有业内人士称,疲弱的经济正倒逼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,未来宽松预期正在加强,以往习惯性的月末、季末、年末或许不再是银行的资金敏感期。因此,鉴于理财市场收益下行的预期强烈,投资者目前要积极把握投资收益超过6%的银行理财产品,尽可能选择管理期限长的产品。